時間:2019-09-27 10:11來源:原創 作者:精益生產咨詢公司 點擊:
次
精益生產咨詢公司管理項目中的看板管理是精益求生產的一種工具,能夠呈現出生產現場的各種狀況及不良的反應,精益看板的使用有沒有上面規劃或者注意事項呢?
精益生產
咨詢公司管理項目中的看板管理是
精益生產的一種工具,能夠呈現出生產現場的各種狀況以及不良的反應,精益看板的使用有沒有上面規則或者注意事項呢?
第一規則:不合格品絕對不流到下一道工序(100%合格品)
若制造了不良品,由于投入了大量的材料、設備、勞動力因而給公司造成極大的浪費。因此,如果發現不良品,則不可再次制造相同的不良,應該立即制定防止再發的對策。為了要徹底地消除不良品,“不讓不良品流到后工序”的第一規則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。其理由是,遵守了第一個原則,那么:
①制造不良的工序,可立即被發現有不良的產生;
②若相反,后工序仍不停線,或是不良品積壓在本工序內,而導致不良品增多,成本上升,因此管理者不得不一致實施再發防止對策。
第二規則:后道工序取用(需要的東西、需要時、需要量來進行取用)在必要的時候,由后工序來取用必要的量。按以往的方式,在不必要的時間,制造超出需求的量,由前工序供給后工序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,讓作業者做出多余的加班,使多余的在庫品在一旁閑置,設備也增加過多的負荷。這樣,也無法清楚地分析設備能力的瓶頸,然而更大的損失是制造了不必要的產品。
為了消除各種浪費,第二規則是非常重要的,為了要確切遵守此項規則,必須要明確正確的做法。在這里首先要遵守第一規則“不讓不良品流到后工序”及時發現在自工序內所制造的不良品。對于這一點,后工序所需要的時間與數量,以前無法在自工序內掌握。也就是說,必須及時獲得前工序何時需要、何種數量的部件。因而必須要將這種情報通知給各個工序,此時,所謂生產相應部門便出現了,同時所謂的生產計劃,也成了生產信息分發給各相關人員。各生產線的稼動率或不良率、工作日等生產要素也作為信息傳遞到生產管理環節。
然而,生產預定與現實往往不一致,由于變更生產計劃比較繁瑣,法及時對應。因此在許多生產現場造成無法順利生產、及時供貨等問題。無用的信息處處泛濫,使制造現場到處擺滿閑置的產品。如果將“供給后工序”的想法加以改變,由后工序向前工序“在必要的時候,取用需要的量”。簡單來說,如果采用“由后工序領取”的方法,會是如何的狀況呢?若從最終工序的發動機裝配到最初工序的鑄造毛坯為止,所有的工序都采用必須在“必要的時候,取用需要的量”的方法,每個工序都適時適量提供給后工序需求信息,就不必指望生產計劃而指令生產多少了。
將“供給”的想法,轉變為“取用”的想法,此舉便可解決此項難解之課題。接下來就是要實施第二規則“由后工序領取物品。”不可讓后工序任意取用,而有必要將規則予以具體化。“沒有看板、不可取用物品”、“按看板規定的必要數量取用”、“看板必須掛在物品上”。為了要使后工序確實遵守第二規則,運用這三大原則是其必要的條件。
第三規則:只生產被后道工序取用了的看板所指示的量
延續第二規則而出現的“只生產后工序需要的重”的第三規則,它的重要性可透過對前項規則的探討更加充分理解。當然,各工序的在庫量必須要控制在最低限度,這必須成為前提條件。因此,遵守“生產數不超過看板發行張數”、“依據看板的先后順序生產”(先進先出)的運行原則,那么第三規則才可能發揮其功能。總之,讓公司所有的生產線各工序,都如同一條傳送帶一樣,發揮其整體的作用、功能。
第四規則:生產的平準化
為了要遵守好第三規則“只生產后工序需要的量”,各工序應具備能夠適時適量生產的設備和人員。在這情況下,若后工序對時間與數量的要求,呈現不均衡的情形時,前工序的人員及設備就必須具有余量,否則不能應時所需,因此前工序必須具有大于后工序的生產能力。如果前工序沒有多余的能力,又必須對應后工序的話,就必須給予較充裕的時間,使其得以先行生產。然而必須要按第三規則“只生產后工序需要的量”。只要消除不均衡的生產即可。因此,提出的第四規則“生產平準化”是極為必要的。
前工序的生產越是出現不均衡狀況,對于后工序生產的平準化影響就越大。在多品種、周期性的各生產工序中,最終裝配工序的生產平準化更是極為重要,越是特征明顯,那么平準化就會越困難。在設備方面的重要對策中,是將設備專用化來從事大量生產,平準化生產必須有設備可動率的保證,它成為實行平準化的保證條件。
(責任編輯:智泰咨詢)